楠梓天后宮 列市定古蹟
【時報資訊/2007/04/24/記者陳璧琳
藏身在楠梓現代高樓水泥叢林間的楠梓天后宮,是200多年歷史的傳統古廟,雖不起眼,但有出色傳統雕刻藝術文物,廟方一度想拆建,經文史工作者林勝童與廟方長期溝通,讓廟方了解該廟宇具有相當文化資產價值,昨日文化局也正式列入市定古蹟,見證楠梓的風華歲月。

文化局二科科長謝貴文指出,古蹟審議委員會實地勘查及審議後,一致認為230多年的楠梓天后宮深具歷史、文化與藝術價值,並通過指定為市定古蹟,也成為高雄市第22個古蹟。

乾隆建築 已230多年

謝貴文表示,楠梓地區文史工作者林勝童,5年前研究後勁溪文化歷史,才認真接觸到天后宮,發現該廟宇有歷史價值與藝術特色性,並積極勸說廟方不要拆建。

可喜的是,廟方也能體認到文化資產價值重要性,願與政府公部門合作,謝貴文強調,這為文化資產保存建立良好典範。

謝貴文指出,以往提及打狗高市早期開發,大多指在左營鳳山縣舊城及旗津,但其實楠梓地區開發也很早,而且是交通與貨運的樞紐,位在繁榮的區位的天后宮,即見證當年的榮景盛世。

他亦表示,天后宮位在楠梓路1號,原名是楠和宮,在清乾隆廿九年(西元一七六四年)編纂的「重修鳳山縣志」有記載,推算興建年代應在230多年前。

文史調查,清朝時楠梓坑街即已形成,街屋眾多,是府縣交通要道,也是鳳山、旗山、岡山三地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,而有「三山歸一坑,前街透後巷」的俗諺。

裝飾花雕 經典之作

楠梓天后宮是一座兩進式兼帶左右護龍的傳統古廟,曾做過局部整修,但建築主體大多保持原貌。

天后宮正殿上方懸有乾隆年間頒授「神昭海表」匾額,右護龍上方立有光緒五年「鄧邑侯禁碑」,是當年鳳山知縣禁示丐眾,不得強行索討店家民宅碑文。

為古蹟審議委員青睞的是,天后宮裝飾花雕,保有出色傳統藝術文物價值,屋頂剪黏裝飾,三川門上的石雕與木雕,還有左右護龍的磚雕,而艷彩交趾陶燒,以及馬背山牆的懸魚花草與紋飾,都是經典之作,具有高度的藝術欣賞價值。
Hit Counter

回上頁